
修复放大后的大会合照,汪有余位于从下至上第三排右一。 (长塘社区供图)
临近国庆,岳塘区宝塔街道长塘社区正在筹备一场特殊的展览,在社区二楼展示区,已经陈列有55枚年代各异的毛主席纪念章、不同时期的积极分子表彰奖状、上过战场的急救包等革命老物件。这个故事,正是围绕他们正准备展出的一张老照片展开。
历史上关于195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记录可谓浓墨重彩,但对于3年后,1958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的记录却不多。
长塘社区居民梁淑兰提供的照片恰恰记录了这场大会的盛况,她的丈夫汪有余正是在这次大会上受到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朱德等人的接见。
梁淑兰给我们讲述了照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丈夫汪有余的故事。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我国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研制,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许多工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布局和发展的。例如,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兴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汪有余正是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选送至北京参加大会的工作人员。年少时汪有余跟着家人行医,1950年4月,18岁的他参军入伍,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汪有余随部队医院进驻黑龙江佳木斯,救治回国治疗的志愿军伤员。梁淑兰回忆,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医院救护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吸痰机,有的重伤员需要吸痰,老伴就用嘴对嘴的方法给伤员吸痰。1955年,汪有余随部队医院进入朝鲜支援战后重建。1958年,汪有余所在的部队医院接到命令,回国直接赶赴甘肃酒泉参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自此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在酒泉基地,汪有余担任医疗救护队队长,每一次导弹测试、试验,汪有余带领的救护队都会在发射现场待命。在汪有余的日记本里记录着当年导弹试验的惨烈。战士们一次次被高温灼伤,一次次迎难而上,为减轻战士们的痛苦,汪有余研制了一款奇效的烫伤膏,因此荣获个人二等功,还被选送到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梁淑兰说,“当时,进出‘东风’基地都要接受严密审查:对自己的工作单位及性质要严格保密,他能够到北京参加这次大会很不容易。”
后来,汪有余把一身治疗烫烧伤的本领带回了湘潭。1978年,汪有余转业到湘潭电厂职工医院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退休后,他发挥自己在外科和烧伤治疗方面的专长,坚持20多年给居民们义务治疗烫伤、烧伤、电击伤。他的女儿汪芳继承父亲的遗志,精通医术,目前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
2023年3月,汪有余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将包括跟随他前往朝鲜战场的急救包、枪套、个人功勋奖章以及一张合照等18件革命老物件捐赠给了长塘社区,希望能够向居民展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塘社区找专业人士还原并放大了他们捐赠的老照片。在得知我市启动革命军事文物征集活动后,经过汪有余家人的同意,长塘社区将还原后的照片提供给了我们。长塘社区负责人表示,“我们也会在社区举办系列展览展示活动,让老物件承载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传承,让红色基因和优良家风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责编:周冠成
来源:湘潭日报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法华山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山市晴岚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记忆”文化打卡点:昭潭
“我”和岳塘的故事|蔡蔡和大乔:返乡青年 逐梦“绿心”沃野
“我”和岳塘的故事|朱大可:深耕岳塘 开拓创新 成就电气“小巨人”
岳塘区“我爱湘潭我的家”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暨“活力湘潭 快乐走娃”活动启动
文旅新区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见“世外桃源”
我爱湘潭我的家|岳塘区:欢天喜地闹元宵
下载APP
分享到